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“冬至”,其實不是氣象學意義上的“冬天到了”,而是天文學上的冬至。即“日南至,日短之至,(立桿)日影長之至”。所以過了冬至日,日長增、太陽高度角升,地面接收到的太陽熱量開始增加,古人稱為“冬至一陽生”(雖然一年中的最冷階段還未到來)。所以,冬至是古代社會中的一件大事,稱為“冬節(jié)”,被視作重大節(jié)日?,F(xiàn)在民間還稱“冬至大如年”,甚至還有“肥冬(至)瘦年(春節(jié))”之說。
因為漢初以前,冬至本就是一年之首,漢武帝太初歷才改正月初一為歲首(到1912年又采用世界通用的陽歷,以陽歷1月1日為歲首,改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為春節(jié))。我們可以想象得出,在古代沒有其他時間坐標的情況下,用那“一陽生”的冬至作為歲首,是多么自然、正常的事。所以古代還特稱冬至前一日為“小至”“冬(至)除(夕)”,古代皇帝在冬至日都要率百官進行隆重的祭天大典?,F(xiàn)今各國南極考察站,在半年漫長極夜中最隆重慶祝、互相致賀的就是冬至。因為極夜已經(jīng)過去一半,極晝即將來到(南極點一晝一夜就是一年)。
“冬至陽生春又來”,冬至既到,溫暖的春天就更令人思念。古人常用九九消寒圖期盼春天的到來。圖有許多種,最常見的是填字法,即找9個筆畫都是九畫的字(例如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”),每天填一筆,等到九九八十一筆填滿,就是“門外已是草茵茵”的“九九艷陽天”了。
古人提倡冬令進補,冬至是進補的最好時機。但也只是體虛者才需進補,虛什么補什么,進補也并非都肥甘厚膩。有位名老中醫(yī)笑說,我們的胃不能只交“酒肉朋友”,我們更多需要的還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即糧食和蔬果。